Thursday, September 07, 2023

時間人物地點

A24 這間獨立電影製作公司, 在今年《奇異女俠玩救多重宇宙》揚威奧斯卡之後瞬間成名, 舊作新作甚至未來大計也成為新聞, 就連他們發行的電影也有光環, 當然這並非壞事, 如果主事人真的別具眼光有材有料又有獨特格調的話, 在影劇全球化的普及下, 好的東西終究會被人看見! 所以, 當這齣海報是以真人比例的一對男女主角, 側身互相凝望作為宣傳影像的電影來到香港公映時, 引起了好些真正影迷的注意 ─ 表面上以愛情, 重遇, 都市包裝, 加上名氣不高的編導演名字, 普羅市民與平凡情侶都興趣欠缺, 唯獨會仔細閱讀資料的人, 才看出電影盛載著的內涵與深度.

很多人都在討論, 開場的那幕酒吧戲. 我慶幸在接收四方八面的評論解讀讚譽之前, 入場親身看了Past Lives《之前的我們》, 親身在漆黑裡感受這數十格影像的魅力...是的, 鏡頭從左到右, 又從右游移到左, 幾個角色的神態表情動作與眼神盡入眼簾, 畫面從遠到近隨情節推進移動, 畫外音替代了藏於觀眾心底的想像, 鏡頭慢不經心的旋進女主角剛從旁邊的視線轉過來的凌厲眼神, 就捕捉著那一刻, 故事開始了. 倒敘式說故事非新鮮事, 但短短十分鐘內的開場, 精準地迷住好奇的眼睛, 也因為鏡頭看似隨意的移動, 卻映照枱面各人明顯有說不完心事的面貌, 簡單地便把引子扣緊在觀眾的心頭上; 你以為故事很明白了嗎? 就等如畫外音的旁人猜測:那個男的是誰? 女的又是他的誰? 一起在酒吧談什麼? 明知他們就是主角, 卻期待發現故事的脈絡, 開始, 過程與結束, 這不是什麼複雜的預期, 卻是電影能否讓觀眾投入的關鍵. 就這樣, 從首爾到紐約, 從十二歲到廿來歲, 然後到再相隔十年的後來, 主角們終於再遇, 見面了, 他們在公園相認的一幕, 也不禁為之激動. 整套電影除了靜止的畫面有戲, 更精彩是一段段恰如其分的對話, 剛剛好的篇幅把言明與欲言又止的心情, 鋪滿在都市某個房間街角公園碼頭餐廳以至旋轉木馬的場景中, 或盤旋在角色們的腦海裡. 

電影的另一個意旨, 是女主角思考生命時引用的「因緣」, 對東方觀眾是熟悉的概念, 對西方人也有它的哲學性, 才會造就女主角的白人老公(也因角色上是個作家的設定)牽動起他對自身與伴侶關係的疑惑...相遇相知相愛也是緣份嗎? 是哪一世的因結下這一世的果? 如果相信, 人與人的關係似乎多了一層玄妙的連繫. 那天我跟新朋友介紹這齣戲的時候, 失了點重心, 讓他聽完後聯想到浪漫這回事, 我正想要反駁糾正解釋時, 他補充說不是指現代認知的 Romantic, 而是歐洲人早期定義的隨心率性的意思! 嗯...即如導演Celine Song受訪時說"There's no funeral for the life that you leave behind.", 逝去的無論是感情或友情, 某過人生片段既留不住, 也沒有餘暇默默哀悼, 與其說某些因緣是不經意的相連, 我想, 更是時間人物地點的錯置, 讓人泛起了心底深處遺忘了的沉思, 沒成事的巧合與機緣, 最是動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