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08, 2023

台式生活 ─ 宜居地

今天要說移居不移居, 似乎是自香港回歸後最多人藏於心底而不能說的公開秘密, 這個日夜思索的話題, 透過全球流通的資訊變得既透明又白熱 ─ 究竟是何時, 又或是何地, 像鬼魅迷魂般人人好奇卻又害怕的未遇之境, 由於牽一髮動全身, 大概比純聽傷春悲秋的林家謙《 一人之境》更磨人折騰. 林一峰也有歌曲說「離開是為了回來」, 不知道現今重返台灣旅行的港人, 會否抱著疫情這些年所衍生蘊藏的離散心態呢

當然, 不是每個香港人都對寶島情有獨鍾, 就算九十年代人們初聽陳淑樺李宗盛周華健張信哲的文藝情歌而深受感動時, 也不代表要走, 便落戶台灣好了; 相反我的同學剛上初中, 便各自往美加澳等尋找另一片天空, 港人趕在九七前在股匯樓市撈一筆後, 也以拿西方國家護照為安心, 有誰會想到匯價比港幣平, 城市一街都是灰濛破落舊房子, 還有議會在李登輝總統治下會一言不合便集體毆鬥的台灣...那時還不知道還有台中台南台東或高雄等異地, 那時文藝慢活還沒有市場, 我們只知道先進文明的保障, 比一切不設實際的白日夢更重要. 數十年過去了, 今天港人找出路, 反而想起這塊這麼近那麼遠的土地, 過去是逢長週末便拿港幣來爽遊吃喝的後花園, 如今變成民主認同的避風港, 而且明白時移勢易, 要在他鄉說好話, 才能全身融入別人國度, 這樣虛借一席之地, 也不是件難事.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包容四方有難, 我們義不容辭台灣人嫌自家地方微小, 在港人眼中已是城鄉小鎮任揀的理想國, 即便對其他外籍移民, 這裡總有種特殊的吸引力; 每次看公共電視台拍製, 已經播了十多季的真人故事節目《誰來晚餐》, 多年來發現各種不同的台式事物, 像生活模式、城鄉矛盾、階級人等、價值態度...你以為人情真的處處嗎?不少故事主人翁的高低跌宕, 偏偏就是因為社會的冷漠不公歧視壓抑以至制度與援助都失能失效而造成, 沒有好人好事嗎?有, 街邊小食攤自力更生的便當阿婆, 獨力撫養患病家人的自強爸媽, 還有屢遇劫難仍站起來創業成家的小市民等故事, 寫實又讓人心頭熱暖, 就覺得台灣是很奇怪的...人們看似沉實有禮, 重視生活品質與氣節, 但同時常見欺凌暴力無理橫蠻的社會新聞, 而且因管理監督不力引治意外災難循環發生, 地方派系與勢力造成不公義與違法事也是日常, 還有崇洋拜金奉承職場壓榨與最近人人力捧的MeToo文化, 根深柢固地滲進台灣人基因與各層級生活裡. 可怕的是, 台灣人越來越喜歡假話, 對殘酷的真實不理不聞, 如果有人揭露真相便是「白目」, 例如台灣要靠美國防衛, 因此無人會公開批評美國的一切事物, 又例如兒童女性老人殘疾受害者等永遠是「地雷」議題, 只有道德高地的虛偽聲音, 相反意見是不受歡迎的, 諸如此類的枱底禁忌, 沒人能或敢徹底改變.

每個國家都希望富強壯大, 每個地方都希望市民優質出眾, 移民官可以審查評核的, 只有死無氣息的文件學歷與存款數字, 卻無法體會一個人對當地的喜愛, 投入或忠誠度...宜不宜居不止是環境的舒適, 還有精神的連繫, 落腳要安頓, 對所處地方沒有心思, 何來感情感受與感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