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竹市舊城裡的火車站,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民眾,當地居民、來自各地的大學生與一眾來打工的外籍新移民都構成了一幅好不熱鬧的城市景象。然而,這個建於日治時代混合著巴洛克與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古蹟車站,本身已是個傳奇,在「時光可變世界可變」的歲月洪流裡顯得份外耀眼,尤其夜裡在柔和的燈光掩映下,有股沉厚的古典美在飄散著,彷彿是這座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城市面紗。如果歷史建築是人們回憶的場景,那磚牆上清晰可見的精巧技藝,是否承載著更多值得保存的故事?就在城裡昔日工商繁盛的中央路上,有棟老房子最近變成了百貨店 ── 今年七月才開業的「或者工藝櫥窗」,顧名思義賣的是工藝品,但原來也是一個重尋庶民美學的地方。
不如,先從印象說起吧!有些地方我們即使沒去過,多少也有所「聽聞」── 像城隍廟、米粉、貢丸甚至科學園區等,都是不少外地人對新竹的聯想,但還有呢?除了地標式的建築與風味名產外,若在二十年前問當地人,他們大概還會答「很悶」、「又老又舊」、「街道很暗」,可見當年的空間與街巷觀感停留在破舊狀態;但顯然新竹市是靜靜起革命,市政府在近年致力改造城市景觀,並非一昧的拆卸重建,而在平衡生活機能與歷史文化的公共建設工程裡,加入美學考慮。所以,火車站前不再是亂七八糟的亂泊機車,變成有人車分隔通道及視野寬廣的「站前廣場」、市府後街不再是狹窄幽暗的停車場,變成用陶磚砌成的圓弧曲線及打通空間融入毗鄰街景的「幸福廣場」,還有串連護城河親水公園、中央公園、新竹綠園道等多個城中綠化景點長達四公里的「文化綠廊」計劃,也都在每個改造的細節上,默默滲入市民可以真實感受到的生活美感。
我坐在這棟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房子裡,與負責營運「或者工藝櫥窗」的鴻梅文創內容平台編集長朱培綺(Peggy)聊起新竹市政府對文化保育的支持時,她亦有同感:「嗯,相較其他地方的行政單位,應該是」。事實上,現任的市長年輕,對公共空間的改善抱有更創新的理念,但同時亦尊重地方歷史,在更新的同時亦「念舊」,就像近年推行的「老竹塹‧老屋味」文化政策,鼓勵民間團隊進駐歷史建築再利用,也締造了這間工藝店的出現。「這房子雖然沒有一百年,但前身是經營超過三十年的金菊美髮廊,多年來記載了很多婆婆媽媽的愉快回憶,而且街區附近四周是金樓銀樓、律師代書服務社、手錶相框毛筆店等,外面中正路上又有市府機構辦公室,可以想像這裡是商業繁盛的中心區。」

說到了「新」,新竹市雖然有著全台灣「最年輕」的市民族群,但只要打開舊城版圖,沿著東西南北走向仔細地行逛,便能遊歷到這裡的「舊」,經歷歲月變遷的不只有護城河、迎曦門城牆遺址或近年成為年輕人聚腳點的東門市場,還有散落巷弄裡的百年工藝,那些由師傅手工琢磨打精心打造的茶具、碗盤、織籃、玻璃、瓷器等用具,不也曾是平民百姓家最庶民的生活器皿嗎?為什麼今天大眾卻專挑十元八塊的量產貨色,陪伴我們的起居飲食?「是的,新竹的玻璃工藝就很有名,而且近年也多了很多年輕人投入傳統工藝業,自創品牌製造創意與美學兼容的器具,我們覺得這間工藝店既可提供平台,為這些年輕的藝術家透過作品說話,同時培養認同生活美學的顧客,讓源自民間的技藝得以流傳。」Peggy堅定的說,但既然民眾已經習慣以「平價」取代「精緻」,選擇「方便」而非「美學」,工藝店的前路樂觀嗎?「新竹的人口結構很特別,既有很多來上學打工的外地人,也有不少本身是老闆或店主的老街坊,他們其實都欣賞工藝器具,這些物品反映精細手工與匠人精神,在現今社會裡是值得保存的珍貴價值。所以,我們走遍全台灣搜羅有質素的工藝品,是覺得背後代表的文化價值是不能消失的,像書店一樣,讓人有手感能傳遞心意與溫度的東西,都是不能消失的!」再一次,Peggy以從容不迫及堅定不移的語氣說著,我想起訪問前一天,到訪過鴻梅文創兩年前重回竹北開設的「或者書店」,看見民眾在以木材打造的簡潔空間裡,與書香打成一片的景象,體會到他們對文創事業的投入與持續度,的確有像Peggy口中以「十年、二十年」的光景來規劃營運的決心。
曾幾何時,香港也曾被稱為「文化沙漠」,只懂賺錢的市民看不懂藝術,也對文學沒大興趣,但如果細意地梳理過去紋理,在歷史裡會發現因世代失傳或城市發展而被埋沒的美學基因,不只是富閒貴族的專利,美麗東西其實人人看得見。而工藝店的前身就是民眾打扮妝容的潮流地,今天老屋換上年輕衣裳,透過台灣本土打造的工藝器具,訴說一個個有關土地與人情的創藝故事據說 ── 據說,新竹在冬天時風吹得特別冷,如果手邊有壺窯燒的陶具沖泡的熱茶,這不就是好生活的小確幸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