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5, 2019

藝術市場的虛幻

如早春初醒, 催促我的心, 將不可再等...」對, 等什麼呢? 在這個早春三月, 時暖時寒又時晴時雨的轉折下, 就像這幾句三十年前出自向雪懷手筆的《難得有情人》歌詞裡, 彷彿找到點純粹的盼望, 在當年關淑怡婉柔清脆的鶯聲裡, 不只有含苞待放的少女心, 還有在懶冬過後準備重生的衝勁, 即是說如果在做電台 music show, 緊接這首歌的意象與朝氣, 我必然拿出陳百強的《突破》來延續「人生滿希望的這個 music flow! 春意嘛, 其實不抽象, 就是年假之後人們再次投入工作, 在四月又一連串假期前, 好好做事, 所以各行各業排著隊在這足足有三十一日的月份, 呈獻亮麗的產品, 例如藝文界!

每年三月, 對藝文界來說是繽紛璀璨的 show off 時節, 傳統上Arts Fest (香港藝術節)與HKIFF(香港國際電影節)獨佔各大碼頭, 把大大小小的表演與影視節目硬銷本地, 不但佔盡主要演藝場地, 還有廣告版面, 傳媒報導, 製作人員以及那個塘水滾塘魚的市場...沒錯, 因為有充足的預算與江湖地位, 可以辦很多華麗的開幕呀首演呀名人呀贊助呀露天呀閉幕呀等等儀式典禮與派對, 成為業界, 藝術家與社交界的名利場; 當然, 能否 show off 要看一己修行, 但這一行的人都知道, 缺席不亮相, 猶如自殺! 從來, 交際都很重要, 尤其能晉升高端層次, 例如坊間百姓大多不會也不在乎的 Art Basel (巴塞爾藝術展). 這個源於七十年代瑞士巴塞爾的畫廊聯誼會, 2010年相中香港成為每年舉辦展會的唯一亞洲城市後, 隨即成為蘇富比的代名詞 - 即是 Art Basel 口中對藝術界作出實質貢獻的行動, 在月底的那個星期五六日, 貴賓們在冠冕堂皇的場地巡視全球頂尖畫廊的藝術珍品, 然後為一件件名碼實價的心頭好買單, 做一個促進藝術買賣發展的顧客, 就這麼簡單!

藝術就是這樣嗎? 某程度上是, 因為業界歡天喜地端出粉飾太平的各樣佳餚, 又有觀眾與客人心甘情願的品嚐, 一買一賣不過如此, 包括打鑼打鼓地開幕的西九戲曲中心, 單看那些單調乏味的節目廣告, 已然想到巴巴閉虎頭蛇尾的結局; 只不過在夜闌人靜, 還是浮起為何藝術變成消閑, 文化作為工具這疑問, 那些默默在背後堆砌城中各項盛事的萬骨枯, 在一個又一個自以為醉心藝術的日子裡, 可曾想過! 也許三月過後, 大家還是繼續無聲地沉淪於這片海市蜃樓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