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4, 2019

平成文字的溫柔

尚有一個月, 日本明仁天皇便退位, 也是說從1989到2019年的「平成時代」便告一段落, 所以各行各業都以平成二字來做回顧, 或促銷 - 到底, 是因為有市場與價值; 香港人對天皇沒感覺, 但這可是行君王制國家人民的精神信仰, 再加上明仁伉儷以溫文良善聞名, 不用也不管政事, 儘管家門內發生什麼事外人不盡知道, 至少三十年來沒鬧多大醜聞, 讓國家蒙羞, 已是安份守己的模範. 所以, 迎向新時代之前, 人民還能回看珍惜過去, 代表有感恩的價值, 不是市場噱頭嗎? 是, 也要顧客心甘情願吧, 換轉是暴君惡魔掃把星, 誰要記住, 快快趕走還來不及呢!

在這個平成最後」, 朝日新聞社的好書好日網站」也選出三十本最能代表平成時代的書籍, 其中第一位的《1Q84》(2009)與第十位的《發條鳥年代記》(1994), 兩部都是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 評論指作品「企圖用故事力量轉代社會氛圍」. 也許, 作者的吸引與影響力是跨國界的, 這大家都知道, 但如果說要能反映一個地方甚至是國家的話, 這應該要當地人才有最切實親身的體會吧, 什麼語言能說出他們的聱音, 什麼文字都表達他們的感受, 尤其在社會不安苦悶以至發生天災人禍的時候, 文字便成為唯一的力量...例如在1995年發生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與阪神大地震, 這也是讓村上從美國回日本然後執筆為自己出生的地方發言. 我在想, 同樣的三十年, 香港也不遑多讓, 我們經歷過什麼? 本土文學出現過什麼, 能為一個時代寫下能改變社會氛圍的東西? 日本有一個村上春樹, 香港有什麼? 你看看香港書店的所謂暢銷榜上, 是些什麼書籍與刊物, 大概便有答案!
我不算是村上迷, 也不會因為大師盛名而有沒讀過名人作家作品的焦慮症; 有次在台灣某咖啡廳的廁所, 看見老闆放了幾本散文讓客人享用, 其中包括《村上收音機》, 讓我在逛茉莉二手書店時看見這本書(還是舊版裝), 喚起了記憶. 這本書收錄了村上在日本《anan》週刊的散文, 全都是輕鬆雜記, 寫個人遊歷, 喜好, 飲食, 閱讀, 生活習慣等等, 文字簡淺, 但充滿寬容的態度, 就像作者後記說, 這本來是為給廿來歲讀者看的雜誌而寫的, 文字不要隨便給人做決定, 所以, 有前提的文章,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 強迫推銷的, 給人壓迫感的, 通通不要寫, 這樣便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寫每一篇文章」, 原來, 文字的輕柔與滲透, 就是這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