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9, 2009

我的電影節 (一)

有些光影回憶,不一定要從黑漆漆的戲院裡拾來才算有質感,就是一些屬於某個年代的零碎片段,偶爾與螢幕上的影像交錯,便成最私密的珍藏 ─ 《胭脂扣》,梅艷芳與張國榮的經典、導演關錦鵬與原著作者李碧華的文學影畫,一九八七年。

原著小說由神秘作家李碧華於八五年初版,文本開首:「先生…」,已是如花與十二少吞鴉片自殺五十多年後,重回人間遇見萬梓良飾演的報館職員的第一句話;然後鏡頭一掃那個年代報館的格局,還有櫃檯與雕花木框作為讀者與內堂職員的間隔,當朱寶意演的女記者怱忙地向男友萬梓良表示要加班,為的是到酒吧採訪落選港姐爆內幕的時候,說這齣戲不是八十年代的遺物,應該沒人相信 ─ 還有她那身闊胞大袖的針織配吊腳半原子褲加一雙布鞋,足見那時候的時尚。

相比起從「下面上來」尋人的數天,如花在塘西歲月的風光,的確,人氣與色彩肯定更「亮麗」,因為她還未死,即使在倚紅樓算是資深阿姑,她的美不是我們的今天的艷,甚至面相有稜有角,但至少,仍有十二少這個花俏的溫心老契。可半世紀之後,仍是一身得體的旗袍,卻被旁人視為「俗」;從報館、夜深的樓梯街、大排檔、空無一人的電車,以至漆黑的石塘咀斜路,飄零的身影與鬱結的愁容,根本就在額頭上寫著「來自不同時空」的靈魂。只是萬梓良要在電車上的對談,發現身旁「人」滿口話當年,又是金陵酒家琵琶仔阿姑,又是與姊姊結伴買貴妃席看大戲,才驚惶失措…

「我去的時候,是一九三四,今年是…」,「一九八七!」,在如花透露身世的同時,也清楚交代了影片的年代 ─ 經濟準備起飛,未有前途問題,人民生活穩定,情侶活在安逸與暗湧之間,所以當朱寶意哭著說:「其實我妒忌如花,她敢做的事我一輩子也不會,今時今日,還有多少人可以這樣痴心…」,原來,廿幾年之後,我們對愛情仍是追求易來易去;現在還有誰,要當如花,在忘卻塵事之前,找到當年愛人唱起「你睇斜陽照著個對雙飛燕…」,來喚醒前世誓約?

《胭脂扣》的影像,穿梭三十年代與八十年代的社會面貌與街道風景圖,濃厚的本土情懷,映照著城市蛻變。網上找來一個介紹影片資料的網頁,原來,沉迷於《胭脂扣》淒美的人情與況味,不只我一個!

延伸閱讀:胭脂扣 悼念梅艷芳(1963-2003)

延伸影像:《胭脂扣》電影主題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