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0, 2021

山城的樣子


搬離舊居一眨眼就差不多整年了, 過去的三百多天是怎樣過的, 也許與整個城市共同體命運一樣, 不堪回顧, 亦無寬裕的心情回望, 有一天過一天是坊眾當下的立命, 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限令, 讓再藍再澄的天空, 蒙上人人收在口罩下沒言明的鬱悶. 那天週間的休息日, 再訪依然chill氣勃勃的上環, 在還未擠滿上班族出來午飯前, 看看這個悠久山城的樣子.

事緣是加拿大攝影師 Greg Girard 一堆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街景, 說是「堆」並無貶意, 這也是眾多來港生活的外國自由人, 在從前生活無憂的日子拿著照相機, 在這個紙醉金迷繁華盛世的迷城四處閒拍的一種普遍隨意, 直到好多年後, 當世界常理逆行, 偶然在早已封塵的舊作品中, 忽爾在異鄉人與物的模樣想起從前, 重要的, 是懷念起逝去的純樸與風華, 即使他只是過客. 所有便有了這個《HK UNSEEN》的相展, 辦在對今天文青而言「新舊兼容」的小區 - 仍保留的磅巷古梯級建築中段Blue Lotus 藝廊, 可謂名符其實的「懷香港人的舊」. 小小的展區就在入口處, 三面牆上隨意掛貼若三十張照片, 要不是相中挽留下來的「一個年代的民生氣息」稍為讓人有所悸動, 這樣的「求其」佈置說明內容只是藝廊營商的佈置. 同場還來了兩個衣飾日常但難掩優皮氣派的洋婦, 繞了一圈便走進內廳找店員, 原來是來取貨的. 流利外語的店員攤開一套包裝細緻的相片, 逐一介紹照片風格與內容, 洋婦們也像聽得津津有味 - 對驗貨者來說, 也的確不能顯得無知, 各種vintage味足夠的殖民主義遺作, 似乎促成了這裡的商業日常, 儘管買家對本城的感情, 就建立在一幅有身價的商品上.

離開藝廊, 就在周邊仍有不少舊式唐樓的小街轉來轉去...噢從前應該還不算是街, 依山而拾級上升的樓房, 旁邊只是「里」, 所以與磅巷平行而立的隨鄰城牆上, 便看見右至左而寫的「華寧里」舊街牌, 清靜無人的後山區, 尚有一條只剩鏽蝕外框的油燈柱佇立在樓梯頂邊, 那個空蕩蕩的框架落寞地守在這個, 曾經熱鬧原始的小城. 向山下方向走, 沿路其實都是舊時代民生歷史的見證, 像普仁街, 太平山街等, 分別只是在僅餘的舊建築裡, 已混雜了不少, 被整幢買下改建成西式公寓或文創與食肆地鋪的新造型, 所以在附近的一間樓下快餐店, 來幫襯的除了全港常見的裝修工人外, 便是街區內的各式創意從業員. 就在我靠在見山書店門前看著何藩的相片集時, 便聽到坐在自助式街邊擺放經營的快餐店, 散落我身後摺枱的客人說著半鹹淡的英語 - 就是那種會看見揚州炒飯便扮興奮的說起"wow, fried rice, 炒飯, great!"的華裔, 在中上環還是多的是!


在不到二百呎的書店裡, 還好有個小閣樓可以自成一角, 明亮與雅致的佈置, 還有一對禮貌與純樸的店員老實地與客人聊天...是的, 來客是來看書, 打卡, 湊熱鬧, 還是裝扮一種態度都不重要, 在鮮有閑靜的城市裡, 這間店已是值得記下的風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