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4, 2015

紀錄時代

電影, 究竟是拍給誰看的? 而什麼樣的觀眾又會看電影? 這是最近看了幾齣紀錄片, 我坐在戲院看著觀眾凝望銀幕上的影像, 一直思考的問題.

其中一齣是本地導演曾翠珊, 記錄有關自己出身的蠔涌村十年一次太平清醮的故事. 一個人的改變也許只有自己知道, 但一個地方的變化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村民從青春走到中年, 從一個個跟隨父母輩離鄉別井到歐洲工作生活, 到近年帶著一個個西化的下一代, 回來家鄉參加這個家族的傳統盛會, 這當中的改變, 真實到連受訪的村民自己也驚訝! 片段裡的對話, 回應, 情緒, 表情, 包括那一些身在外國, 被問到當年遠走他鄉的回憶時, 那些靜寂的畫面, 代表了多少說不出無奈...不相識的觀眾, 也許不是受訪者的親朋好友, 但對畫面上的漂洋過海的經歷, 總在某一處, 掀起了我們對生命流逝的觸動.

那有沒有一些, 與觀眾有更直接的情感衝擊呢? 另一齣紀錄片, 是由前電視台記者拍攝有關蘋果媒體在台灣出現這十多年間, 在社會上引發過的風風雨雨; 這好像一口氣看了十年的新聞大事回顧, 重溫或第一次看到這個香港創建的媒體, 如何在另一個華人社會影響著每一個人, 從經濟到民生, 政治到鬥爭, 一件件幕前的新聞事件, 原來都有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幕後過程. 對於這些戲劇性的寫實, 我們應該看慣吧! 只是當你赤裸裸地發現, 原來我們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的時候, 觀眾不只是觀眾, 倒抽一口涼氣也是當下, 唯一能做的事!

到最後, 在楊力州執導紀錄台灣金馬獎五十年歷史的這齣紀錄片裡, 終於找到一開首問題的答案. 從1962年開始, 這個頒獎禮不單是一個只有華衣美服, 只懂歌舞昇平的俾面派對, 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 拿起攝影機記錄著每一個時代的民生與時代精神, 當中有觀眾期盼的, 仰慕的, 憧憬的, 甚至同病相憐的...就像桂綸鎂的旁白說: 電影, 是不能脫離社會與群眾的!

所以, 這也是每一次, 進戲院裡, 我們感動, 流淚, 心情澎湃起伏的真實回應, 是因為電影, 說出我們的心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