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4, 2025

愛的契約

前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日本導演松永大司的《愛很自私》, 裡面的兩位男角高大俊朗又眉清目秀, 或許同志題材不是所有人的茶, 但銀幕上的景緻無論停格在演員的竊喜或茫然, 都算賞心悅目, 而且男優們也非全然沒知名度 ─ 鈴木亮平與宮澤冰魚對日迷應該不會陌生, 奇怪這電影未獲本城發行商青睞, 一直沒機會在香港公映; 不過, 讓我在意的, 不是還有否機會在戲院重溫這耐人尋味的電影, 而是這戲的中文譯名! 日本原文エゴイスト, 是以片假名表音拼出來, 英文翻譯也自然是其原文 Egoist, 所以日英都是名詞句式, 為何電影節的中譯卻去掉人的本位, 直接變成物化的歸納? 當然, 愛的定義百百種, 是可以物化甚或量化的「東西」, 還是流動無形的「現象」, 若問柏拉圖肯定回你虛虛實實的階梯論, 但電影不是討論哲學性定義, 反而是有血有淚有形有殼的私心論, 怎樣形容以愛為名, 行自我之實的愛? 或人呢? 只覺得「愛很自私」這幾個字, 虛無得像風中劃過的一束氣流, 簡化成俗世情慾的庸俗註釋, 當中激烈的自我撕磨與悸動都煙消雲散, 一點重量都沒有.

就因為它的普及性, 不更是對愛的釋義蘊藏著巨大的份量嗎? 我們最常陷落的迷思, 就是「誰不自私呀」, 彷彿這就能為一己的道德塗上免責保護膜, 但沒幾個有獨立思想的人, 想過這無謂又醜陋的塗層合不合用. 其實「自私」本身已有批判意味, 如果你用 selfish 形容別人, 根本就像八婆八公般挑別人的是非來說咀, 言下之意自己代表的就「是」, 別人的就「非」; 我不覺得電影要批判誰, 主角的選擇從頭到尾都是從自己的心意出發, 走過別人的需要時適量地付出自我, 然後達至某種意義上的身心滿足, 這不能說是「非」吧! 所以 egoist 是一種利己生活的信仰, 因各種原因無暇理會混濁的世界大事, 只仰望能讓自己自由的人事物, 儼然態度明確思想清晰的理學... 這就像我最近才第一次看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的《禁色》裡絕美化身的鮮肉主角, 在希臘雕像般俊美的軀殼下, 囚禁著蔑視愛欲的反叛渴求, 他的愛就是 egoist 的典範, 別人越仰望, 他越不自在, 因為他對美的自覺, 使他成為老作家推波助瀾下, 對鏡自憐的囚徒.

這是小說對這位年輕俊逸少年的精神註解, 事實上有人因天生麗質, 愛自己比任何其他事物更甚, 也有人與美無緣, 唯有從別處戀棧愛與幸福, 那位老作家到死一刻, 不就是終於體認到「精神與自然交合」的最美一瞬才安心上路? 他對愛的精準計算, 就以死來表現, 難怪美少年對老作家這樣的終極情勒感到鬱悶, 但又能怎樣? 如前述電影裡的浩輔, 他愛自己的孤獨, 愛自己的自由, 愛自己的救贖, 在先走一步的龍太身上, 行使他愛的自負, 龍太沒有鬱悶, 因為他的回饋讓他獲得解脫. 對了, 如果《禁色》改編成電影, 悠一的角色非宮澤冰魚莫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