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博物館或美術館「無感」的人, 也定必聽過台灣的藝文氛圍濃厚, 源於「誠品」以及遍佈城鄉的咖啡館與獨立書店, 還有各地紛紛規劃製造, 利用棄置舊式廠房活化而成的文創園區; 例如台灣五天遊的旅人, 多半會把台北的華山與松山文創園區, 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 台南的藍哂圖, 甚至台中的審計新村列入必遊清單, 那些藝文展演與古蹟建築本身是其次, 年輕新潮的紅男綠女為的是熱鬧的市集, 流行恩物的潮店, 還有少不了的特色Cafe! 彷彿, 若要引來人潮與人氣, 活化舊物的唯一出路, 就是在歷史空間裡順應潮流, 給現代人提供社交化與自我感覺良好的滿足.
一般來說, 城市與時並進, 該先進的不會仍要打井取水, 能現代化的就不會繼續鑽木取火了, 表面上看來一切理所當然. 台灣的文化意識一直為人稱頌, 不單只因為會看書的, 看電影的, 看展覽的, 看劇場的, 逛美術館的, 參與各種藝文節慶活動的, 以至開書店咖啡店文創精品店甚至推著車仔每個週末在戶外市集推廣各自手作與餐飲的人, 在地理面積與人口比例上都比亞洲其他國家多, 硬件上各地也分佈大大小小的文化設施及場所. 這次在高雄再訪五年前落成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也看見幾年前還未落成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在台北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及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也在營運, 連建築過程風風雨雨的大巨蛋也經已成形, 還未計幾乎每個直轄市都有自己的市立美術館或文學博物館, 成為整個台灣人文氣息的重要存在. 但, 建築是美展覽館是美或大劇院也是出自國際大師設計打造的, 人們的美學價值又是什麼? 也許這是抽象的概念, 沒有人會把價值觀寫在面上, 外表的美也可以是金雕玉砌出來, 設計的品味應該是天然的, 而不是刻意並天天掛在咀邊. 才剛於2020年開放的嘉義市立美術館, 便運用了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菸酒公賣局改建而成, 弧形線條的磚牆與墨綠色方格木框窗, 連同內裡石柱與迴旋水磨石樓梯通通保存下來, 那天早上便引來一雙一對的年輕人閑逛...啊, 應該是進駐美術館的日式咖啡店, 才是少女們忙著扭腰然後男友們前仆後繼的協助點餐飲拿手袋以及拍照的舞台. 可憐的是誠品只分租到地下層旁邊數百呎的角落, 為古蹟增添書香, 而樓上大部份沒開放的房間卻是辦公地方. 同樣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正舉行的《唱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適逢暑假引來蹦蹦跳的年輕人, 他們對台灣音樂歷史有興趣當然是好事, 但參觀過程多見他們打卡拍照再打卡, 有留意過各一件展品上的名字與內容嗎? 也遑論整座新起的音樂中心, 裡裡外外每個角落的建築形態與紋路了! 好些地方藝文展館, 無論是新起的還是舊有的, 是分佈在城市的中心或民居附近, 但很多是只在有節目是也開放的, 意思是整個建築物在平日時一個巨型藝術品, 只供人仰望(或在戶外瓦頂下徜徉), 它的機能就只為藝術, 而不是為人, 這樣人們與藝文的距離是近了還是遠了? 美學要求與表現, 在庸俗的流行意識下, 能有什麼樣的面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