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學裡,有各式各樣關於產品銷售與市場推廣的理論,一堆學術演繹過後,最終不外乎成果導向,亦即講求「賣唔賣得」,小至一支鉛筆,大至一層豪宅,講到底是市場有否受落 ─ 不是阿豬阿狗喔,是所謂的目標對象,無論男女老幼,只要具備某種行使權利的能力,便有機會成為銷售對象。那...跟翻譯有什麼關係?如果文字是語言的載體,人類以口語或書面語企圖在地球上與其他同類溝通,它必然有所意涵,換言之不是「隨口噏」,除了要能傳情達意,更重要的潛藏意義,就是要獲得認同;試想像那些浮誇悲壯深情真摯造作虛偽的廣告說詞,不是寫給大公司大企業或廣告公司自己看的,而是說給大部份隨波逐流的普羅大眾聽的,照單全收的結果,一是大破慳囊,二是痴心枉費。
最近有官員推銷新的政策,期望得到市民的認同,便運用一些「有趣」的語言,好等市民回應「符合」政府的想法,從而成為「民意」,從此便又暗渡陳倉...當然,政策的好壞,留待專家學者去分析(如果還有人敢提出),但如此活生生展示語言奇妙的例子,實在值得好好端詳,加以說明。報載有兩位局長到訪筲箕灣某公共屋邨,瞭解市民對區議會的看法,分別到訪林女士與吳太家庭,但現場聊了什麼、各人一字一句的內容、甚至為何選中這兩位「居民」等謎團都沒有答案,因為這些片段是由政府自己拍攝製作,沒有其他記者見證,更沒有「多元意見」。所以在這明顯是公關或推銷廣告中,負責政制的曾局長捉緊機會,強行在鏡頭前(最重要是有個市民做布景),肉緊地說:「選出嚟嗰啲根本唔係幫市民做嘢,搞搞震㗎咋嘛」!
加個感嘆號,因為這顯然不是單純的陳述句,也沒有要詢問市民是否認同的意思,而是一錘定音式的判決,局長就只差沒那隻法官錘子,要不還以為他在演什麼審案劇本。這句話滿是語氣助詞,用意有所指的事物作主語,配合否定謂詞來加強效果 ─ 搞搞震喎,新政策消除搞事的人,為你們好咋(在市民面前博取最大程度的苦口婆心)。語法上,所需詞組大概都在,因此智力正常的都聽得懂這話含意,但這種粗糙低劣的修辭或造句,應該出自受過高深教育、每月領十幾廿萬人工的高官口中嗎?還未論及語句的邏輯問題:從公開選舉而誕生的議員,代表獲得一定程度的民意授權,如果選出來的都「搞搞震」,那是市民自找的,那跟選舉制度有什麼問題?局長的邏輯,則是選舉有問題,大家便不要投票了,由政府欽點最妥當,要是這成理,世上這麼多人渣,那人們不准生育了,由政府配給優良人種便好。真想看看,如果局長到訪的是非華語家庭,這些不點名批評的引導性話語,英文會變得優雅而輕柔一點,還是更可以肆無忌憚的「九唔搭八」...hmm, yes, they were no use, no good, right? they are the proble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