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台南閒逛時, 看見一間簡單時尚的服飾店, 賣著外地代理的便服, 也有好些獨立品牌的飾品與背包, 都標著中上的價錢, 幸好那個店員妹妹好客但不硬銷, 反而知道我是香港遊人, 便聊起這邊那邊的生活飲食與人民, 原來最吸引她的香港食物, 是茶餐廳的「撈丁」...嗯, 那不是跟泡麵一樣嗎? 不, 港式麵身與煮法都跟台式不同, 重要的是那包紅噹噹的「出前一丁」- 是台灣少見的即食麵品牌, 說也奇怪, 在主流的便利店超市或大賣場泡麵貨架上, 有大量台式的, 有少量日韓的, 就是不見這款風行香港數十載的地道口味, 明明是日本東京日清集團的招牌, 對我們都說竟然像港式奶茶或菠蘿油般本地化, 成為外地人對香港小吃的印象.
這大概就是, 香港一直奉行「國際路線」的文化現象, 民間尤其深受東南亞風潮影響, 哪裡時興什麼, 這裡便有一窩風的追捧, 像曾經潮過的葡撻, 峰蜜蛋糕, 芝士薯條, 窩夫雪糕等等, 嚴格來說「丁麵」也是舶來品, 只不過它與跨年代香港家庭的即食需要一拍即合, 長年落戶此地, 可謂與蛋撻, 魚蛋燒賣, 雞蛋仔, 腸粉, 碗仔翅生菜魚肉等港式小食齊名; 若說真正廣東麵食, 應是河粉(從小都叫「可」粉), 米粉或油麵, 舀上各式滷水汁熬煮濃郁入味的雞翼紅腸豬紅豬皮牛雜豬腸等, 又是另一種源自街頭的「車仔麵」美食. 某程度上, 小吃與庶民是不能分割的, 就是因為環境階層迫使的捉襟見肘, 才會變出一道道運用平價食材與巧手廚藝的菜單, 至少它的原始版本是如此, 所以我們不會叫法式甜點馬卡龍, 銀盤盛載的英式點心, 或傳統甜食燕窩糕作小吃, 用料這麼精緻與高級還算小? 讀台灣雜誌, 還是看台灣的飲食節目, 每當介紹街頭賣著「平宜近人」熟食的街邊檔時, 都喜歡用「超佛心」,「銅板價」來形容店主用料大方, 食品大件夾抵食的善舉, 因為台幣十塊五十塊都仍是錢幣, 在三步一食店, 五步一飲品店的大小街頭, 往往吃盡飯麵羹湯, 以至塞滿餡料的包餅或蒸稞, 總之都是飽肚的食材 - 這對學生們與基層街坊很重要, 並非與香港長者或上班族每天苦候下午茶時間, 花幾十塊港幣(若百二塊台幣吧)換來一片多士, 一隻瘦小雞翼與一杯即沖飲料可比擬的. 台灣的食材很便宜嗎? 不用付人工嗎? 為什麼一盤大大份的臭豆腐, 還附加自家醃製的薑片解熱氣都只收四五十塊? 我想, 人家也要吃飯的, 只是吃夠便好 - 在夜市裡成行成市的販賣非但沒有對同業爾虞我詐的壓力, 反而像香港上世紀仍存在的大笪地, 在同一片市集聚合的氛圍下, 共同以各家本領刺激著顧客味蕾, 即使再平民的食材也能吸引食慾, 生意還怕沒有嗎? 一家大細的街坊, 來輕鬆逛街之餘, 吃份雞排, 喝杯愛玉冰, 又或外賣份鹽水雞加各式配菜, 回家邊看八點檔電視劇, 邊好好攤抖, 就是平民最舒適的生活.
除非天生貴族, 又或對陋巷排檔的環境看不順眼, 否則對台式的「美食嘉年華」是很難拒絕的, 而且對我來說, 這種五感豐盛的探索並不限於大大小小的夜市, 清晨的市場, 午後的巷弄以至凌晨的清粥小菜, 從北市到南鎮甚至偏僻的外島, 都可以來一場食物學旅行. 不見得每款小食都要放進咀裡, 但有時淨看也讓人眼花撩亂, 心花也怒放, 就像那條印滿小吃繪圖的花布, 打開了我的好奇心, 大堆吃過沒吃過的台式美食, 究竟獨特的中文名字譯成怎樣的英文呢? 我在台灣觀光局的網頁上, 找到有趣的答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