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05, 2019

古城出遊記 (十)

曾經看過一篇報導, 指北歐國人的英語為何普遍流利, 原來英文是他們學校的核心課程, 而且像瑞典與丹麥都是 Netfilx 的捧場客, 挪威的訂閱率甚至僅次美國排全球客戶第二位, 先天上還有優勢, 北日耳曼語系竟然與英語相似 - 日日浸淫在西洋英語的潮流文化, 難怪北歐人活得像身在英美等地, 這也解釋到為何中歐內陸人的言行舉止完全相反! 每天遊走大城小巷, 感覺奧地利擺明以仿傚洋人氛圍為榮, 捷克與匈牙利則明顯不屑以英美為首的西方主義; 原因是, 布拉格人以捷克話或德語來認親, 布達佩斯的也熱愛自己的匈牙利語, 生活習慣內儉含蓄待人亦保持距離, 街上高談闊論的多半是遊客, 車箱裡望窗低頭靜默的便是當地人...為何我能這麼肯定? 我們常說的「歐美, 其實分屬兩個地理民族與人文概念, 單以英語或非英語系來劃分, 哪個粗壯肥大的鬼佬是正宗美國人, 哪個雀斑滿臉大嬸模樣的洋婦是德國人, 哪個俏皮外開, 哪個戒律慎行, 就像現時充斥市面的大陸人, 香港人總能分辨出來.


世界本來不是大同, 地球村也只是簡單的願望, 這樣說是否便要被扣上種族主義的帽子? 作為一個從小被教導「我們是一個華洋雜處的社會」的小城平民, 並不稀奇滿街都是不同膚色的面孔, 反而越來越多人利用經濟發展文化融入」作幌子時, 要思考的是, 一個城市對劣質與私慾的「荼毒」還要有多大的包容? 這些掃興的問題, 當然沒有遊客感興趣, 所有短暫的過路人玩完便拍拍屁股離開, 也是無可奈何, 但對地方與人民感念的侵蝕, 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 在最後一站的布達佩斯, 終於逛到一個舒適自在又有抖氣空間的館點, 那是位處鬧市清靜一角的匈牙利國家博物館, 雄偉的宮殿式建築內, 包含著這城邦遠至千年的發展歷史, 其中還間隔出一個別緻的玻璃室, 擺放著一台明淨典雅的鋼琴與用品, 來介紹當地著名音樂家 - 李斯特 (Liszt Ferenc), 也就是布達佩斯國際機場的命名源自. 離開前回望大堂通往樓上展覽室的天花版畫, 在雲石樑柱扶手石梯與宮廷燈座的映照下, 份外迷人!



跟先前兩站城市一樣, 咖啡廳與露天茶座一街都是, 當然尤其在商業區, 旅遊區, 像鄰近河畔的中央市場, 對開便是開滿工藝布料與紀念品店的瓦采街, 星期一至日什麼時候都有喝茶閒人的身影, 我想就像香港的茶餐廳, 享用著非正餐的「打牙骹」時光; 那天隨便走進一間麵包店, 點了最平凡不過的雞扒包與小杯美式咖啡 - 平凡是因為餐點沒有美味可言, 雞扒是柴口的, 圓袋型白包是冰涼的, 只有黑咖啡是現沖的, 為這餐保留唯一溫度, 對了, 像這種簡餐食店, 是不會替客人翻熱飽點的! 另一個精緻選擇, 可以幫襯有服務員有裝潢以至有名氣的餐廳 - 專賣高級糕點的 Cafe Gerbeaud 便是這種, 值得一提的是, 這裡遇到終於有笑容的侍應, 以及那件價值二千多福林(約港幣60元)芳香綿密又甜軟的傳統糖漿核桃蛋糕, 讓我處身於當個午後悠閒貴婦的虛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