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 第一次看電視的烹飪節目, 是小時放學後看 TVB《婦女新姿》的煮餸環節, 短短的十多分鐘裡, 李曾鵬展(李太)就是廚師也是主持, 那時她的旁邊當然沒有安德尊, 也不需要; 同樣在友台 ATV, 午後的節目內容似乎也不能欠缺煮食, 所以便有方任利莎(方太)的出現...對我來說, 方太的名字影響更為深遠, 不是因為她四平八穩的神態與永遠掛著的慈祥笑容, 也不是因為教曉觀眾(即師奶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美食, 而是從電視節目, 烹飪書籍延伸到以其命名的月刊《方太世界》- 那時候我已經是讀者了, 還是長期訂戶喔, 奇怪? 現在回想也的確詭異, 差不多已是高中生時, 吸引我的是月刊裡的其他生活專題, 以及每期的短篇小說, 我的第一次小說投稿, 就在這本雜誌, 對, 就在《方太世界》, 基本上我仍然十分自豪的!
今天不只在電視, 烹飪美食的內容完全像雨後春筍, 只要是傳播平台, 幾乎是奇花亂草式的綻放橫生, 我想是香港人真的喜歡下廚, 還是單純愛看美食? 是看, 因為畫面或雜誌介紹的珍饈百味, 其實八成我們是別不到的, 更不用說會親手經歷那些主持總會大呼小叫地簡化的烹煮過程, 其實十分符合新一代的用餐儀式 - 手機先吃, 甚至不用下肚, 圖片已讓人溫飽! 以感性化為精神食量的餵養方式, 似乎也是最近東京電視台播放中的日劇《きのう何食べた?》(昨日的美食)連繫觀眾的法則. 這齣被安排在逢週五凌晨播出的半小時劇集, 故事非常簡單, 就是飾演律師的主角每天準時上班下班, 在超市思量晚餐要煮什麼, 然後趁同居朋友回家前, 優雅又不慌不忙地做好晚晚不同的精緻菜色, 最後與愛人一同享用...是, 就這樣! 當然, 偶然會有各自工作間或其他生活的描述與對話, 但相敬如賓的兩人, 一桌份量適中實而不華的美食就是每集故事的歸宿; 作為以食為主題的創作, 讓主角仔細地切切拌拌, 煎炒煮炸這些畫面是劇集靈魂, 所以每次看到最後端上桌的那些飯菜湯品冷盤醬介, 總有一刻想像: 好, 明天要把每樣食材買回來, 動手做一下!
事實上, 不用待咖啡冷掉之前, 這種鼓舞的熱度便會熄滅, 尤其在這齣改編自吉永史原著漫畫的電視劇, 打著主角們是一對男同志的旗號, 讓觀眾對美食內容以外多一份含蓄的遐想 - 雖然演律師的西島秀俊與同居情人兼髮型師的內野聖陽年近五十, 但爛船還有三分釘的大叔本來也可「美味」, 但劇中兩人的互動客氣得有點距離, 情侶會這樣嗎? 不要說咀臉了, 在家裡就連手腳碰觸的肢體語言也罕見, 這樣合理嗎? 現實裡演員不是同志, 我想大眾十分理解, 但劇集講求真實感與生活化, 主角們的關係淡如死水, 再多的表情與誇張的語調只帶來滑稽感, 而不是像《深夜食堂》裡透過調度連接的故事線與富餘韻的對話設計所留下的窩心感悟; 劇集名其實是個問題: 昨日吃過什麼呢? 也許真有些人只關心吃, 有得煮有得吃也有人陪吃, 便夠幸福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