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生活離不開日日如是的生活事務, 尤其是基層聚集的地方, 什麼最重要? 一是滿足生理需要的家居飲食, 二是舒緩勞動階層偶然偷享的精神娛樂, 拿著微薄人工糊口養家之外, 就只能在小吃雜貨與大眾文化裡偷享一點歡愉; 從前電影業暢旺, 大小戲院幾乎遍佈各區, 不難發現, 從前的大銀幕上千座位的戲院, 旁邊總有個熱絡繁囂的街市, 是那種沿著內街兩邊堆滿小販檔的露天市集, 或整個圈地而起簡陋規劃的臨時街市. 那天在旺角道的豪華戲院看完三小時的 Avengers 後, 剛好是學生放學師奶買餸的午後, 對面幾條橫街的店鋪與攤販已經熱鬧非常, 如鯽的路人與繽紛的瓜菜果肉像奏著交響樂一樣, 吸引得讓人一探究竟. 當然, 我不是未去過街市, 從小也跟阿媽走過那種濕漉悶焗的室內市場, 但跟這種開放式置身舊樓旁的「賣場」不一樣! 中間一段排檔為主的各式濕貨乾貨, 最多的是整齊有序的新鮮蔬菜生果, 圍著婆婆媽媽叔伯與外傭, 還有些賣毛巾內衣, 小孩衣履, 拖鞋飾物與廉價的電子用品等, 但更值得瀏覽是樓房下的鋪面: 燒味店, 理髮鋪, 香燭鋪, 杯碟瓷器雜貨店以外, 還夾雜舊式冰室與荳品店.
在這條叫廣東道的內街, 靠近亞皆老街一段的「廖同合荳品廠」, 是我每次走進這個庶民市集必然一訪的店. 一個鋪位的店面, 近門位置是放滿一件件蒸氣縈繞的布包豆腐與各式豆製食品的櫃台, 一邊則是大桶的豆腐花, 店內還有堂食的位置, 街坊或訪客都來吃碗熱豆花, 還有一碟四方塊的煎釀魚肉豆腐. 後方是店家的自製工場, 熱騰騰的豆腐就在裡面端出來, 與抬頭看見二樓碎石子外牆刻上店名的橫匾一樣, 是上世紀獨有的傳統色彩; 在這個說不上光鮮的店面裡, 感動的不只是一碗簡單相宜的豆花, 還有在舊事物煙消殆盡之前, 仍存活下來的這份老派情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