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06, 2018

自由‧行

有時候, 我們偶爾慨嘆, 如若活在不同的時空, 命運是否不一樣? 例如在美國, 幾十年前便有代表自由開放的象徵, 又或在印度, 近年便淪落為女性的危險地, 至於新加坡, 可能有人仰慕其先進獨立, 那全世界也要看其面色的中國大陸呢? 甚至是香港, 台灣? 那裡的天空, 散發著什麼樣的氣息呢?

高雄電影節的最後一天, 選了流亡導演應亮的最新長片《自由行》. 其實上個月已在釜山影展率先亮相, 但我希望在華人城市看這部電影 - 而事實上我不認為在港澳地區有機會放映, 而應亮六年前在上海因一部戲得罪了公安, 被通緝而流亡香港, 回不了國, 其執導的作品更遑論可以在大陸出現, 所以台灣是唯一選擇! 我們畢竟是凡人, 誰(要)有被指控壓迫追捕逃亡的經驗! 但新聞看多了, 再荒謬的劇情有一天變成事實, 就差主角還未論到你, 所以往往抽身成為第三者, 在眼熟不過的城市背景, 看別人的故事.《自由行》的故事背景從香港出發, 被大陸封殺的女導演滯留香港與丈夫兒子生活, 為了看望年邁母親, 在嚴密的監視與繁複的手續磨難下, 雙方安排同時往高雄自由行以便「相遇 」- 三天兩夜, 還是五日四夜? 反正行程不重要, 旅行團景點就是一個接一個, 主角一家也就尾隨著旅遊車與母親「相遇」, 是什麼讓他們旅遊散心得這麼曲折離奇? 想起, 報載常見誰誰誰在敏感日子又被帶去那裡「被旅遊 」, 不也是異曲同功的無可奈何嗎?


戲裡面飾演女導演的有副倔強鬱悶的面容, 唸起準備好但沒用上的悔過書時就像細路仔被屈受罰而不甘心; 老母親日夜活在封閉之地, 歷經了多少折騰, 也許做阿女的流散外地也不知道, 一臉像如來佛的安祥...但, 是那種沒有生氣的靜如止水, 哀莫大於心死, 你也聽過吧! 電影裡出現了很多有關身份的表演: 像導演本身, 想當然有很多人也會問:「你是什麼人?」, 而戲裡面的一中一台導遊, 香港的丈夫, 台灣的士司機, 天真無邪的小兒子, 他們都代表著某些特質, 一看而知, 是吸取著什麼樣的奶水而養成的; 所以大媽們為何喜歡集體跳舞? 網民們為何喜歡迫問人是否中國人? 甚至他們為何喜歡搶購尿布奶粉等等, 這些是他們的身份, 一種被深植思想裡的「個性 」.

放映後導演與兩位大陸女演員出來見面時, 先後有觀眾表示他們早看過導演的前作 - 本來獨立影片已經夠冷門, 還要在近年大力打壓地下影展的大陸, 更是絕處難生. 難得的是, 他們可以來台灣堂堂正正的買票入場 - 因為提問的年輕人從發音便知道來自強國, 大家一聽便心裡有數. 與之前有大陸觀眾在其他影展看完電影後說導演「仇恨中國吧」不同, 至少在高雄這塊土地上, 空氣還是通融開揚的; 有份合資的台灣公共電視代表雖然有說不盡的背後「情況」, 但現在我們還是可以看見《自由行》這作品, 在這個有越來越多自我審查束縛甚或甘願屈膝的世代裡,「有什麼不能說」已是荒漠中的甘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