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突然懷起舊來,朋友也經常聽我提起從前的戲院呀、電影呀又或是失去了的地標;最近看了一本關於銅鑼灣歷史的書,發現了好些有趣的事跡,我想,作為香港人,也許從不瞭解天天踏足的街道小區或一土一地的來龍去脈,當然,知道了不會讓你發達,只是有一點地道情懷的完滿吧!
銅鑼灣,應該是每一個香港人或遊客都逛過的熱點吧,今天,成了地區焦點的除了川流不息的SOGO百貨,還有羅素街的時代廣場,但原來一百年前,率先發展起來的,卻是利園山一帶,說得上是山頭,現今繁華的購物大道就是當年的山下,那時還是荒蕪一遍呢!那是誰人開山闢地呢?不是政府唷,也許你也猜到,就是今天利園山道的大地主利氏家族了。20年代時,華人富商利希慎買下了鵝頭山(即利園山),注意,是一整座山呢?還有附近地皮,銅鑼灣可算是這樣造就出來的。例如:那時候興起了遊園熱潮,利氏依山建成了當時為市民提供花園休憩的「利園」,裡頭就是庭台樓角花草奇卉,還有各式各樣的民間遊戲與園遊表演,入場費兩毛,像極今天主題公園的前身呢!
然後,1926年在利園山下建成了歐式設計的劇院「利舞臺」,從此便佇立在波斯富街成為名伶明星與影話戲的大舞台,時至今日,同一個位置就是氣勢與堂皇度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利舞臺廣場」,謁人憑弔的就只剩下那副曾經鑲嵌在舞台兩旁的對聯了。再往現今的Lee Garden去,一幢幢商廈樓房與縱橫短小的街道,構成了利氏的小王國;50多年前,利園山被移平,開闢了利園山道與希慎道,取名來紀念先祖,很明顯吧,至於蘭芳道呢?原來是利希慎的元配黃蘭芳,還有新寧道、開平道、新會道與恩平道,就是利氏家鄉廣東四邑的名字,就連家鄉文人也用上,因此有了白沙道(學者陳白沙)與啟超道(梁啟超),充滿了上世紀華商的鄉親濃情呢!
銅鑼灣的老故事,還可真不少呢!
延伸閱讀:《商城故事 ─ 銅鑼灣百年變遷》 鍾寶賢著 (中華書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