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己丑年二月初九,驚蟄也!
在傳統廿四節令裡,大部份與季節天氣有關,字面上也是花花草草春秋日月這類溫和的名兒,驚醒一點,像霜降,驚艷的,也有寒露,唯獨驚蟄,最有「恐嚇力」!名字鏗鏘有力度,又不溫柔軟弱,甚至可用作驚嚇電影的名堂 ─ 驚至!我覺得,在清明時節前來營造氣氛,比什麼鬼嚇人或驚兆更有威勢呢!不過,「蟄」可不與「至」同義,這個節令之所以繪形繪聲,是真的因為影像十足,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裡「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簡單來說,大地上蟄伏隱藏的害蟲,為春雷驚動而四處亂竄,場面還真震撼呢。
民間傳說就是這樣,經過如我輩加鹽加醋,便會流傳應節習俗為世人仿傚;像今天鵝頸橋底卜心卜命為客人數落「小人」的風尚,就是廣東人回應節令的一種民間習俗。我們看見,橋底婆婆的生財工具,除了夠力水的一只舊鞋、敬神香燭,少不得就是怨懟投射的小人化身 ─ 那只白虎!從前有所謂祭白虎的敬拜,源於民間為討好驚蟄吵醒的白虎(原來害蟲不限於昆蟲類),為免成為野獸點心,便備畫有黑紋、帶獠牙的虎型黃紙,在生豬肉上誠心塗抹,寓意餵飽凶猛的餓虎,眾人便保平安。今時今日,帶著悔恨怨憤不甘鬱結的男女,來到人老精的婆婆攤檔前「紙上談兵」;阿婆什麼風浪未見過,客人都是那一派,只要交戲代呼不值,再將小人「就地正法」,那一刻,怨氣得以宣洩。
走得向陌生人訴說跌盪際遇的一步,已顧不得什麼隱私或矜持,備受壓抑的人生,年終只有驚蟄才可暗地裡吐一口悶氣,實在是便宜的止痛劑;或者,閑來唸一回這首諺語,可會心情舒暢點?
驚蟄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驚蟄過,暖日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