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工作之後,很想有點補償,於是買了一塊蛋餅吃,想著那熱辣、鬆軟,香甜混著牛油淡奶的口感,以為可以裹腹之餘亦有精神安慰,可惜只換來肉體上的滿足。
沒錯,現在連超市也會無端白事搵人擺設攤位搬弄街頭小吃的時候,實在不應對從這種環境「炮製」出來的東西有期望;事實花了時間等候也算吧,慨嘆的是那種手藝與技法蕩然無存,會有一天,下一代不再知道什麼是傳統正規以及合格的小食嗎?呀,除了魚蛋,人們只消不停咭不停咭,相信也會讓每天消耗幾百萬粒「辣定唔辣」的魚蛋習慣持續下去。但這跟蛋餅或雞蛋仔的命運甚至地位不同,雖然大家也是來自最便宜的材料,但從來買一底同買一串的氣派是有差異的。
小時候,經過繁雜熱鬧的熟食小販群,總是被各式各樣香甜酸辣或煎薰焗烤引致的味道所吸引,腳步放緩然後伸手入袋,盤算那天可以花多少十元八塊大快朵頤。通常,我會挑一串牛丸或一串牛柏葉,又或者煎釀三寶(但特別愛炸豆腐大件),甚至烤爐上薰得脆香無比的串燒與雞翼尖(有錢才吃燒雞翼),唯獨雞蛋仔那一檔……SORRY,香是香,但一底動輒六元以上,價錢已可吃幾串魚蛋加燒賣,所以在我眼中那是「高貴」的。不過也有好興致的時候,會排隊等候阿伯熟練地在鐵板上捐油、倒蛋漿、兩面翩動,像表演一樣;而蛋餅基本上也是一樣,目的就是要將蛋漿烤至金黃色而繼續外脆內軟。好生意的時候,阿伯從車仔裡拿出一桶又一桶淺黃色的蛋漿,一邊替烤好的出品作「後期」,一邊還要為那炭爐不斷煽風加油,真的沒一刻閒著。
今時今日,那些師傅越來越年輕,手上的鐵板也像沒幾年試煉痕跡,鋪前只會張揚有什麼原味朱古力味香芋味椰子味士多啤梨味甚至芒果味,少男少女在爭相議論今天口味的同時,或者根本沒理會那底餅是怎樣做的…….噢,我知道我那塊蛋餅為何熱辣但軟弱的癱瘓無力了,那「師傅」從鐵板挑出來便急不及待的入袋,沒有替它「吹吹風」呢?
1 comment:
你的文章勾起我和你游走於廟街的回憶。記得蠔餅、豬大腸、牛雜、牛柏葉、還有你說很便宜的三蚊魚蛋及很好味的阿婆阿伯豬油渣麵…
每逢辛苦工作之後,總愛到那兒吃宵夜,罵罵公司,總之邊說邊吃,好不快樂。
不過自從政府嚴厲打擊後,廟街的港式地道小吃便消失了。還記得我最愛的豬大腸嗎?現在怎也找不到同水準的豬大腸了。
雖然現在於旺角銅鑼灣都有很多升格了的街頭小食舖,可是味道總不及從前,就像是少了些什麼似的,總是有點不對勁。
往事只能回味,連小吃也只能回味。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