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聖誕起始的倒數 (末)

你知不知道,一個人有多少腦細胞?唓,知嚟做咩?你也是這樣想吧,大概,這已經是有沒有用腦思考的分別,當然,有用的不代表腦細胞會比別人多,根據維基百科說,人腦約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除非你認為自己比別人多一個半個腦袋(少一個半個的例子應該比較多),否則,就算IQ超標的神奇異士,也沒有比阿茂阿壽更前的起跑點。至於平常習慣不用腦的,也先別得意,正因如此,腦細胞卻可能比別人死得更快、更多,也就是,牛津大學出版社今年選出的年度詞彙 brain rot 所指的「人辦」;不間斷的沉迷網絡、無阻隔的吸收數碼訊息、赤裸裸的浸泡在無益甚至有害的科技構建的種種官能刺激之中...大量吞噬不同種族膚色人種的神經元(即腦細胞),甚至他們的智力與情操,禮義與廉恥,最後大眾空對著自己那瓶腦腐,然後數算還剩多少細胞可以消耗。

其實,更多人只知道,被無能的上司狂炳會死腦細胞,被沒腦的下屬白眼會死腦細胞,被「死魚樣」的侍應/收銀/服務員怠慢會死腦細胞,被巴士脫班銀行櫃位樹懶式服務甚至的士小巴司機黑面迎接更會死細胞,但最無敵的是,每位被納稅的小市民連死細胞的過程也沒經過,便要乖乖的繼續供養一眾高官議員與權貴,只能去夾公仔嘗試填補一下逐漸掏空的混沌心靈。

好了,既然要繼續擁抱 AI 智能,那些科學園或數碼港的專才們,可否研製讓人補充 brain juice 的維他命?相信比低空、繽紛與熊貓產業更有市場。唔該,讓本城揚威世界,快呀!

Sunday, December 29, 2024

聖誕起始的倒數 (二)


回家的第一件事,我總會立即點開 Hit FM 的手機程式,讓台灣 DJ 的聲音與選播樂曲在空間裡悠揚播放;無論早午晚,一個人的居室,這是最重要的靈魂伙伴...我想,這個習慣應該已有逾十年了。從前,或小時候開始,放學後家裡的收音機,是我「外面的世界」,所有中文電台的節目表都滾瓜爛熟,到自己身處業界,更是工作責任的必然(當然,不是每個電台人都這麼想),直至離開崗位的那年,本城廣播業也步向淪落靡然,順耳的人與聲音逐漸消失,便算了 ─ 音樂為主的頻道未嘗不是斷絕無謂人聲的選擇,Hit FM 也不是唯一一個播歌為主的 channel,數算起來,最早我是聽飛碟電台,然後是台南之音、中廣流行網、Bravo FM...甚至連馬來西亞的華語電台 Eight FM 也有,聽著奇趣的腔調說著異國的城事,遊走於超越國粵語之間微妙頻譜,世界好像更廣闊。

一個人的身份是如何塑造的,這大概是大學論文的熱門議題,我也可以拿來做語言研究的社會分析文章,但時刻要配搭學術包袱實在讓人疲累,像音樂這種高度感官化的創作,既個人但卻很「社會」。還記得當年初出道的 Pong,青澀的臉龐卻帶點不羈傲氣,唱起《我太難被感動還帶少年的不甘與倔強,誰想到廿年後不要再委曲求全了,回應世界的絕情與荒誕,就以一句「夜長 夢多 唔繽紛點消磨」來作結,這就是現世下,對自我最好的保存。

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聖誕起始的倒數 (三)

聽說「驛馬星動」就代表某人在某段時間會奔波走動,例如居無定所或長期外遊,雖然我沒命理星相的天份,但這詞彙生動有趣,中性又無害(聽起來),特別喜愛!喔,但原來驛動的不一定是物理的肢體,心神也可以很「走糴」,尤其在生活像多重宇宙般接續攤開的時候,一枱面都是任務難題責任與麻煩,令人眼花撩亂不特止,最累的是摩打轉的腦筋,精神消耗好比跑了半馬一樣,這樣的經歷還不夠驛動?今年真正出遊不過兩次,走路依然是看異國風景的方式,但一次是自主的飄流,一次是配合的移動,遊走的心情是根本式的不同,攤開地圖便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的方向與想像,哪個點有多遠,原來估算尺度都不一樣。

我對城市從來都有定義,理想是居家附近有巷弄、公園、車站、報刊攤、洗衣店、咖啡館、書店、酒館、麵包鋪、甚至街市...但這麼簡單的配置卻非本城風格,新區舊區只要一個倒模式商場便足夠,有選擇等如沒選擇;在這幅15分鐘生活圈模擬圖,正展示優閒與機能的生活關係,也代表城市的經濟體系能多元又平均地在每個社區落地推行,事實呢?也許兩年後,我終可以離開迷你小蝸居,在某個城鎮找到這樣的小城風景。

Friday, December 27, 2024

聖誕起始的倒數 (四)


如果有人問我有什麼嗜好,電影當然排首位,再問喜歡看什麼電影,就像問人喜歡看什麼書,就已接近拷問的邊緣了...當你要思考什麼類型或題材時,就離「雜食」很遠,偏好某種特類不能嗎?Fine,但別自以為很有個性,問的人不過是想佐證取樣,對你的「型」根本沒興趣,答的人強擠出一個半個名家經典,也不過湊合回應一下社會偏好「專門」的虛偽,看起來更大方得體罷了。所以,心裡的答案就是迷離幻變的萬花筒,像最近看見 Bridget Jones 4 的宣傳片,是有點遇故知的感慨啦,但要說興奮期待也就談不上了;顯然,我不是愛情片的忠實戲迷,要懷念的,相信大家會更迷戀廿多年首映的《BJ 單身日期Bridget Jones's Diary,以及那個慌失傻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的 Renée Zellweger 吧!

畢竟時間是不等人的,在疫情籠罩的那幾年,這齣台劇就這樣靜悄悄地上映,那時在昏暗無光的本城,日復日的WFO與無止境的荒謬民生管控下,唯有透過小屏幕投入別人的異想世界;在搭建的場景上,演的是虛構,劇情卻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真實,在那個思想與肉身受限的年代,想要真正存在,卻要先被遺忘,可以嗎?捨得嗎《天橋上的魔術師》潛藏在迷失與壓抑的飄泊靈魂,也讓孩童們從 99樓的傳說中信仰希望,但真正要小心翻閱的,可能是每個模糊的回憶吧。

Thursday, December 26, 2024

聖誕起始的倒數 (五)

雖然書店越來越少,閱讀也快像史前活動變得稀有與異化,但若果「指鹿為馬」仍然是個貶詞,面對文盲式的歪曲風氣,拿起一本印刷版的讀物,腰骨好像還是能理直氣壯挺得直直的。當然,世界數碼文化不得逆轉,天天在網絡上被官能刺激餵養著的新一代,已在圖文音效兼備的網海裡死去活來,應該比捧著書逐頁翻過來得疲累吧;對著手機與平板升不算閱讀?我想這等如開口發聲是否等如懂得說話一樣,反正閱讀是個人化的行為,投進誰的文字境界或哪個文學時空絕對是閣下自由 ─ 先不理前世的焚書坑儒的歷史了,我在網上看見這張照片,立時抄下各本經典的名錄,心想會否有哪本又踩了什麼色界而被DQ...大家不妨走轉圖書館或書店,看看能否順利找到這全套名作。

本來,今年聖誕有一個小型的交換禮物活動,我是有想過,要不要從書架上挑本書送出去,很有意義嘛,不是嗎?不過參與者都是千禧後朋友,而且人人嗜好興趣不同,其實是有一定風險的;送書這件事,看似很高尚,但這道德高地,卻不是人人站得起,接收者對著這「唔等駛」的聖物,收起來也嫌佔位置,那何苦呢!活到這年頭,終明白原來一切講緣份,旅途中想看見什麼,就由自己作主吧。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24

聖誕起始的倒數 (六)

在山城上讀書,確實比想像中無聊,說好的青山綠水、人文氛圍,還有愜逸情懷,好像在2024年的當下,蒙上一層灰,也在人事物的異變混雜下,褪掉原來的樸素純淨。這樣說,當然是以過氣上世紀的人種立場,對新時代的各種異常看不過眼...注意喔,在情感與行為角度上與「看不順眼」是不同,即如身邊的小朋友同學們人人沒精打彩,對校內(也不要說校外了)一切漠不關心,沒衝勁沒態度沒理想沒責任,我也沒有怪責或討厭這些年輕的靈魂,他們活在千禧後近廿年的滄桑歲月中,學會與失去的都不是大人們能想像,世界與社會都自顧不暇,那些厚顏的物種有什麼資格批評小孩們,這是我心底堅信的價值。有時候,在人跡稀少的圖書館,或熱鬧喧囂的飯堂,沉默是所有人的共同語言,就像這首經典樂曲的前奏,時空是凝結的;或許沒多少人會細訴從前,閉起五感是最安全的生存之道,但琴鍵的彈動,琴聲的迴盪,終能逾越到靈魂深處。

歷史裡還留什麼,也許是小朋友沒興趣的課題,但聖誕不只是殖民地的遺物,還是本城傷痕的標記;在網絡的年代可能什麼也可改頭換面,像粉筆字搬抹去,回憶卻不是隨你左右的,像 Mr. Lawrence 是誰?坂本龍一又是誰?這些作品映照著多少世代的時代精神?重要的是,曾經發生的湮遠塵事無論有多微細,也都是歷史的真相,遺忘不是解藥,只是把病情掃進床下底而已。

Tuesday, December 24, 2024

聖誕起始的倒數 (七)

原來,掉進泥沼裡掙扎好一下終於得渡脫身之後,迎面而來的並不是期盼著的舒暢解放,反而是接續的隱晦的疲憊的身心勞累...就像,還在緊繃的發條狀態,隨時彈起反應,安頓好身邊一切離奇莫名的不安躁動。所以,末了得償還,今年平安夜還真想要真真正正的安寧,午後買好數天假期準備避世的糧餉,便趕緊在百鬼上街之前,留在蝸居耍廢,以潮流術語就是 hea,放空或年輕人喜歡說的「躺平」...無論如何,不用刻在額頭但人人掛著一臉「死樣」是不爭的事實,比《破地獄》裡一眾死生契闊更需要好好超渡

雖然林家謙的喃嘸式主題曲確實充滿普渡感,但聖誕還是應該追求一點點普世溫度,所以上網搜尋有什麼 X'mas 罐頭音樂以外的選擇,發現這首歌名直白卻是掏心掏肺的 festive song,單看這個畫面已有百種喻意:紅氣球、燈飾、老樹、彌堅靈動的老人,還有歌詞與 MV 裡的人生回溯與重聚,正是年結前的另一種細味從前;當然,能夠回味是萬中無一的幸運,更多的是從頭到尾的療傷過程,或對新的加害要學懂視若無睹,變得麻目,就能夠繼續生存,這是新時代的生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