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1, 2024

作弊之都

小時候讀社會健教科, 印象最深, 來來去去離不開什麼「社會由家庭組成」, 又或「經濟發展有賴各行各業貢獻」等通用概念, 相對而言是放諸世界的真理; 但時代變也讓社會時勢改頭換面, 有話事權的人自然牽絆在巨輪之下, 為下一代設定的教育不再是常理之內, 而是容於新社會下的常理以外的「常識」, 只關心「你祖宗係邊個?」、「你鄉下係邊度?」、「社會裡邊個最(偉)大?」這些原始社會關心的課題, 推倒了發展民智的「通識教育」科, 反而在籠統的「公民、經濟與社會」科裡, 把低劣的奴性發揚光大. 不是嗎? 如果教育以全人發展為目的, 身心精神要鍛鍊嗎? 品德操行要培育嗎? 有哪科的課程會教同學如何做人? 正確點, 應該是做個光明正大的人, 報載「公屋住戶擁30地資產」, 大概就是活生生的公經科教材!

城市住屋永遠是個解決不完的社會問題, 公屋的出現, 也跟人民生活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 越多人能向上流動, 有餘閑便應停止享用社會福利, 讓資源輪替予其他窮人, 這其實沒什麼好爭議的, 但「公平」只是口號, 富戶一邊累積財富, 一邊偷享廉價租金, 過程中隱瞞造假何其容易, 人人皆見不少屋邨停滿名貴房車, 住戶周遊列國又大魚大肉, 甚至轉租他人大發無本之財...道德上毫無包袱, 這才是最吊詭之處...嗯, 只是小撮害群之馬?, 但其實一個都嫌多, 這種作弊之風是如何練成的, 我想更值得研究報導. 如果只單純歸咎於人類劣根性, 然後人人繼續這種歪曲的價值觀, 貪多貪少慢慢便成道喪文弊, 這也就如小朋友抄同學功課會被責罵, 但大人用 A.I.做事卻被讚譽的雙重標準與虛偽. 也許, 沒有人會在乎這些模糊的道德理論,「講係咁講, 做就另一回事啦」是潛台詞, 即如同日報載「食環署主任承認招聘時為親友應徵者加分」, 連反駁都費時, 直認「聽聞係不成文規定」, 即是部門裡上級默認如是「傳統」, 就算面試者不合格也因人事關係受騁, 作弊變成「常理」, 難怪「請埋咁多垃圾」!

再翻下去, 本地要聞還有「上市公司主席跨境造數被捕」, 造假不特止還要去海外犯罪, 就算是普通阿某阿壽, 也知道中間牽涉多少有頭有面的企業專才與精心打造的謀略, 這種舞弊又再上高層次, 因為不只個人, 而是集體性的腦力敗壞. 好了, 連國際版都有「澳洲大學界濫收英語差國際生」, 指他們不上堂不做小組連功課論文或考試都用 A.I., 被評不合格還厚面皮上訴但卻獲大學照頒證書...事到如今, 奇聞奇事已經不再新奇, 慶幸是, 原來本城不是唯一的「作弊之都」, 面上可以繼續發光!

圖片來源:明報

Friday, August 16, 2024

老的學問

變老這回事, 其實絕對像一門專科學識, 需要學習研究實踐磨練, 與之共存共生, 最後共死; 那天問友人C會否怕老? 答案果不其然, 就因越老就越接近死亡, 所以怕! 我倒不以為然, 也許開始回想起像蔡瀾這種以浪蕩人生為宗旨的名人格言, 或心態, 或形態, 老比可以老得消遙, 死也可以死得灑脫...當然, 什麼叫消遙, 怎樣才灑脫, 這就是學問. 人類天生就會/要變老, 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懂, 像哲學, 我們學習千古以來的文明智慧, 像醫學, 我們瞭解身體機能的奧秘, 像老年學, 便要處理時間與空間轉移對心理與生理的變異.

看《老嘢時速》Thelma 這齣電影譯名, 固然沒有如斯沉重的學術聯想, 甚至, 多少帶點戲謔與輕蔑的味道, 而作為大眾娛樂的產品, 或許只在乎噱頭與市場效應, 但觀乎在暑假平日, 戲院裡不夠十人的入座率, 這如意算盤實在是一廂情願! 先撇開這個香港譯名, 電影的英文名字就是故事主角 ─ 由年逾九十的美國甘草 June Squibb, 飾演戲中被電話騙徒騙走一萬美金的尋常老人 Thelma, 這位在現實生活中也是 nonagenarian 的阿婆, 戲裡不能說十分精靈活潑, 但卻是恰如其分的流暢與自然, 就是老人家該有的樣子, 沒有刻意的扮傻, 也沒有強裝的精明, 她與坊間好些花枝招展或奄悶厭世的老人最大分別是, 雖然偶有寂寥感傷, 但她安於現狀, 開場一幕孫兒耐心地教她用電腦看電郵, 還奇趣地問「究竟電腦是什麼呀?」, 看來無聊日常, 但卻充分展現什麼叫知足常樂, 一日只要學識如何打開電郵, 如何click中交叉圖案關閉彈出來的廣告, 已經足夠. 故事當然不只於此, 因為要追回心痛的失款, 把心一橫決定徒步找出騙徒; 為什麼徒步? 這就是重點, 電影以阿婆不甘被騙, 就算步履蹣跚也要親自尋回老本作為框架, 沿路帶出社會裡的老人處境. 年紀老邁, 去哪裡都要孫兒接送, 朋輩病的病, 死的死, 住進老人院或獨居家中望電視渡日, 走失了也不是稀奇事, 要待指定時數有關單位才能發出silver alert 通知各界...她模仿 Tom Cruise 的《職業特工隊出走踏上任務之路, 騎著老朋友的兩輪車在街區之間尋覓探險, 對我們來說是喜劇劇情, 對九十有多的人來說, 會是什麼樣的心情與滋味? 誤闖偌大車場在黑夜裡跌倒在地動彈不得的 Thelma, 一個你我不消兩秒便能轉身撐扶屈膝站起來的動作, 對她來說, 原來已是最簡單的不可能任務.

據說導演本身的 grandma 就是 Thelma, 完場後還播出生活中的真人對話, 思路依然清晰有趣, 但現實裡有多少人會思考變老或老年這問題? 當一生人習慣以久的自主性, 或像導演受訪時說的 "holding on to your sense of self" 漸漸崩解流逝時, 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 人人只有一次變老的機會, 活在美國或香港自是大不同, 但想做什麼, 能做什麼, 會做什麼, 趁還能的時候, 其實都是選擇.

Wednesday, July 31, 2024

閱讀的消亡

忘了哪位台灣總統說過, 大意是「我從不吝惜買書, 特別在經濟不景氣時, 錢更要花在閱讀上」...喔, 說得頗為豪氣, 不少人可能更覺怎麼如此「文人」, 就連飯也沒得吃, 還要選擇一堆紙嗎? 當然, 背後實在存在太多社會心理與道德價值觀. 這個句在香港難以引起共鳴, 台灣人卻受落, 撇開這是否只是口號, 但歷代總統似乎也繼承如此文風, 蔡英文曾到訪老區舊書店, 剛上任的賴清德更在書展抱了六十本書回家, 重點不是有沒有看, 而是一種公開展示與態度, 對文字創作出版與知識的尊重, 與某些地區的領導人側重做show式的周遊列國滿臉庸俗的「淘金相」, 簡直不可比擬!

文化並不只建基於閱讀之上, 除非沒受過教育的或天資不足的文盲, 但若一生沒看過教科書(或馬經之類的雞精書)以外, 任何文種讀物的人, 就像一副健全的身體, 必然欠缺某種為人所需的物質或維生素吧. 我已不把閱讀類比為器官了, 因為畢竟人人皆有一個腦兒, 沒營養內涵的人仍然可冠冕堂皇的行走人間, 沒思想品格的人仍然可升官發財吸取民脂民膏渡日, 他們不差什麼知識與風尚, 沒心沒肺佝僂陽痿也沒所謂, 在某些時代更是權貴的條件, 如斯人種大家身邊應該也有幾個吧! 所以, 你以為閱讀是什麼? 是讓識幾個字的閒人無聊時喝口茶隨手翻翻書? 還是讓懷抱宏願的文人隱身狹小書店或出版社每天發個卑微的白日夢? 識字不是罪, 喜歡寫作表達自由思想的也不是特別尊貴, 他們同樣要吃睡拉撒, 也同樣付出勞力與腦力, 因此獲得回報與薪酬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為何識寫公司報告, 財務報表, 地產數據, 甚至擺明用AI完成的科研成果與分析的各業專材, 就是穿金戴銀高尚風騷薪優厚祿等住被搶的「人材」呢? 那天在圖書館翻舊書, 重看《許鞍華說許鞍華》導演從事影視拍攝幾十年的回憶錄, 人家好歹拍過開創潮流的, 嬴盡票房口啤的, 又在國內國外獲獎無數, 多年來還仍然過著朝不保夕, 以及天天要處理製作背後繁雜瑣碎事的掙扎日子, 同日見西九文化區管理層人工「堅離地」, 到底那個年薪逾六百萬的CEO, 憑什麼...係, 係憑咩可以比為電影藝術窮盡一生的許導, 更值得拿取如此豐厚的回報?

是的, 如果沒有這本回憶錄, 也許便沒有人知道, 一個導演在鏡頭前風光訪問以外, 日復日的片場與創作生涯裡, 過的是什麼樣腦震盪的文人生活! 說到底, 要不要買書是個人選擇的事, 但如果沒人閱讀, 或越來越少人重視閱讀的意義, 本來崩壞的文明自然更沒希望! 在寫字創作變得提心吊膽的時代, 那些所謂文化願景與金錢堆砌的虛幻, 盡是枉然!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Sunday, July 21, 2024

腐乳與瓶裝水的命運

記得當年初踏藝文行業時, 曾在某表演藝團任市場公關, 目睹過一次「危機處理」是如何進行的. 事緣該團被審計署批評行政混亂, 工時計算有問題, 亂派贈票等, 簡單來說就是不符政府秉持的衡工量值原則, 甚至有濫用公帑之嫌. 新聞見報當日, 辦公室可謂鴉雀無聲, 因為沒有幾個人準時上班, 或者正確點說, 至少高層們都失了踪! 沒有通知, 沒有消息, 職級太低根本沒被知會任何東西, 但來查詢的電話還是接過幾個, 然後開始收到上司遙距指示, 只不過留意一下新聞記錄之類...事後才知道, 高層們匿藏別處, 與更上級擬定回應內容, 或與重要人士疏通解釋, 不理(或不需要)與公眾對話,「私了」這件通天的社會新聞. 事實當年民情並無洶湧, 也許, 更骯髒的政商醜聞更多更juicy, 可見藝文地位之低, 大眾無暇一顧.

但要處理這類見報的不利事件, 是否真的需要公關呢? 像上述這些長年獲政府資助, 無用向社會問責的機構團體, 他們首要安撫的是誰? 肯定不是連看也沒看過他們表演的牛頭角順嫂吧! 是有關公帑呀, 是納稅人的錢呀, 但不只某些執法部份, 公家部門從來「唔駛你教佢做野」, 審計署的發現就像公司的內部通訊, 一切以文書往來解決, 只要大方得體的手筆, 體制裡禮尚往來, 閉門便可造車. 但最近百年腐乳店的風波卻不同, 民間傳統小店與公家的食安中心本來就存在「衝突」基因, 食物安全亦是大眾貼身議題, 政府是站在道德高地, 試問誰敢負上「食死人」的責任? 但即使大部份人都是「腐乳嘅野, 我地識條鐵咩」, 花生友如何議論便成某程度的風向, 越多人討論媒體便越關注, 小店與官門持續反駁發聲, 又讓大家繼續討論. 小店驟然結業, 食安中心即成「罪人」, 所以終令官員硬起來, 公佈小店食材不是「香港製造」的秘密! 今天, 小店的後生一代上電台結結巴巴的回應一個鐘, 態度軟下來, 又向官門致歉, 就止了事. 是真的了事嗎? 至少, 曾在電視訪問中忿忿不平的老闆娘肯定還耿耿於懷, 是因為傳統食藝涉及複雜環節有理說不清, 過程含冤受屈有苦自己知, 還是, 過不了時代與新香港的這一關, 愧對祖宗家業? 我不知道他們的腐乳是否有問題, 但只看見年輕少東不太懂得語言藝術, 輕易被官威KO了.

企業財團要是受到指責批評, 可不會如此笨拙! 早前消委會出報告指某瓶裝水有害物質超標, 觸發該公司強大神經, 翌日即帶同律師踩上消委會現場投訴兼發律師信, 氣勢自然凌人. 同樣是放入口的東西, 照理大眾都關注這家其實不太知名, 但背景深厚的大陸企業所出產的樽裝水, 是否有問題, 為何消委會不能像食安中心硬起來, 反而立即道歉認錯? 同樣, 在「山泉礦泉天然定飲用水嘅野, 大家識條鐵咩」的情況下, 大眾只見人家強勢登門, 有財有勢是固然, 而且公告天下應該是有理一方吧, 還搬出「國家標準」...這對弱弱的消委會來說, 這是否一種「不可抗力(抗辯)」的因素, 要瞬即更改測試結果? 可見面對危機, 有些人選擇親身但空槍上陣, 有些人則毫無懸念, 選擇失格歸順! 

圖片來源Yahoo 新聞

Tuesday, July 16, 2024

學做人

那天在地鐵月台上, 看見隧道旁的一幅燈箱廣告, 在昏黃與橙紅的底色畫面上有兩個飄浮空中的年青男女, 少年人都有模有樣, 現代妝扮, 身上卻是闊鬆剪裁脫俗式的「戲服」, 跟一般街頭常見或隨意時尚的造型不同, 是什麼新裝上市的推廣? 不, 角落印上聖方濟各大學」, 原來是大學招生廣告, 但這種賣感覺賣格調賣潮流賣夢想的手法不算新鮮, 有趣的是那句標語 ─ 學求未來 See The Future You, 英文字的排版設計還是從上至下分三組字擺放的, 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唸這 slogan, 但學求? 是想彰顯學習未來和渴求未來的理念? Well, 未來的定義本來人言人殊, 也不需靠學習得來, 反而是同學來讀書, 想要求得一方上或下籤, 其實就看個人造化, 神心的便有光明前路! 當然, 這間大學不講命理, 因為他們另有神在, 信或不信的同學都掛上「我讀聖方濟各的...」, 行出來讓人們如何理解, 又是另一回事.

但今年的大專院校招生廣告, 從年頭已經蠢蠢欲動 而且特別熱鬧繽紛, 除了有政府資助的八大, 好些聽過或沒聽過的學校都要「搶人才」, 社交媒體要曝光, 在各大教育博覽也要賣花讚花香」, 那同學是否突然變得矜貴? 或者, 這已不是年輕人在乎的東西! 每年能考入資助大學的只有萬五人, 另外兩萬五個, 可選擇十多間資助大學延伸的進修學院, 其他私立大學或外國提供的自資課程, 讀什麼可能次要, 首要是能付平均每年六七萬或更貴的學費. 大人世界講求「一分錢一分貨」, 但教育市場卻非經濟理論能說得清, 我過去兩年隱身某學院做老學生讀高級文憑, 逾十萬學費求的是什麼? 同學們為何不揀A要讀B? 有些為院校名聲, 有些為課程內容, 有些因三兩好友結伴上學, 有些甚至只因地點就近而已...當小朋友們看見前述那個夢幻超然的廣告片段, 會真認為未來是如此美好嗎? 不過, 總比一些傳統學院靠食大學名的「老本」更有勇氣, 例如明愛」自知名字有福利救助的聯想, 就算改為更宗教性的定位, 也要開拓這個神聖的市場, 即使他們五個學院有四個都被社會賢達冠名, 先不理學術中立性與校風格調, 但對私立院校卻是折衷的生存之道.

又例如香港伍倫貢學院, 原來是澳洲的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在香港開的分校, 本城有多少人認識他們呢? 甚至功利點說, 有多少企業公司的人事部, 會沒有偏見的審閱寫有這院校學歷的求職者申請呢? Well again, 至少他們的分校開至馬來西亞與杜拜, 連同澳洲的大本營, 升學出路可以不假外求, 而且基礎證書文憑學位兼備, 甚至連僱員再培訓課程都有, 通通獲得認證, 作為私立院校與政府關係實在不錯呢! 講到底, 包裝設計與宣傳是入門, 學校提供的知識與經驗才是內涵, 同學學成什麼, 走到哪裡都騙不了人.

Monday, July 15, 2024

療癒的歡樂回憶

電影海報上, 是一隻會走路的狗與一個鵝蛋滑頭配鋼條形長長手腳的機械人, 和樂融融的手牽手迎面漫步街頭, 而背景則是大廈商鋪林立, 與五光十色招牌縱橫交錯著的城市面貌, 色調是彩色的, 氣氛也是歡樂的...至少, 就像那些美式卡通動畫電影, 封面總是擠滿一堆會走會跳表情誇張的動物或奇獸, 吸引一眾天真兒童以為將要投進什麼夢幻奇異的妙想樂園! 即使不知故事如何, 心想, 卡通動物總不會作奸犯科殺人放火吧! 這齣香港譯名叫《汪汪夢裡人》的 Robot Dreams, 當然也沒有暗黑情節, 整體感情描述都走在安全線上, 但全片只以音效與歌曲敘事, 所有動物(以及機械人)角色倒忠於科學理論, 沒有一句對白台詞, 隱含著單調晦暗的可能性, 與海報表面的童趣對比, 其實更預示著, 這故事將超脫什麼王子公主的童話, 或最後團圓美好結局的一廂情願, 也許就是因為它的「脫俗」, 不規限於傳統與約定俗成的直白, 在國際上五花百門的動畫長片堆中, 獲得奧斯卡提名, 在如今喧鬧不停的時代, 它最珍貴的, 就是「不囉唆」. 

我個人也不喜歡長篇大論, 而且話多只有兩個功能, 一是搪塞辯駁, 二是炫技招搖, 簡單俐落最節省時間, 就像導演在頭十分鐘已坦白鋪陳, 小狗生活無聊又苦悶, 深宵看電視廣告一見有伴可買, 二話不說便落單訂購, 隔天張望期盼, 等送貨上門, 可見小狗多寂寞! 有了機械人作伴, 生活是不一樣的, 在小狗眼裡, 它是一種有血有肉的親切, 在機械人腦裡, 牠也是存在新世界裡的美好回憶, 有過共同的氣味食物舞步音樂旋律與動作, 當然也有感情連繫 ─ 來到這裡, 大概有不少觀眾已 lost track了, 狗仔與機械人喎, 人與人之間也都已經寡情薄意了, 誰會這樣長情? 誰會記住別人的恩情? 最重要是, 誰還會煞有介事在月曆標記著值得和需要信守的承諾? 如今世道還有這種? 所以無論是動物還是機械人, 能見諸如此深情與心意, 實在惹人垂憐. 但人生總有意外, 或錯失, 或錯過, 在別的時間點上再遇上曾經的美好, 可以怎樣? 從失望記掛到惆悵淡然, 其實需要一些過程, 當銀幕上演到機械人在海灘被斷腳的時候, 旁邊的金髮小孩在戲院裡忽然怪喊起來, 是因為可愛劇情不似預期, 還是對主角們失散了而悲愴? 說到底, 就是一個接受現實的過程, 從前的公園嬉戲是事實, 如今各自要展開新生活也是事實. 

我只奇怪, 電影英文片名原是從機械人第一身的角度命名, 是指整齣戲根本就是一個機械人, 在真實世界裡曾經有過的一段回憶嗎? 台灣與大陸分別死硬直譯為《再見機械人》與《機械人之夢》, 前者還強行扭曲視點, 把第一人稱加在小狗身上, 反而大陸的演繹沒趣但直白. 香港發行商也認為狗狗有賣點, 融入港人對狗仔的暱稱, 是這個譯名唯一的聰明; 事實上, 導演都說 "It talks about memory, talks about how memory help us to recover from loss!', 這些回憶是共同的, 可以療癒, 夢起與否, 已不重要!

Monday, July 08, 2024

城市...只剩討厭

如果一個偉大的城市, 都值得擁有一本城市雜誌, 那是什麼? 

首先, 對於任何紙本產物儼如遇見史前遺物的千禧寶寶來說, 會如何界定什麼是雜誌, 或知道什麼是雜誌嗎? 近十年的街頭印象中, 我從沒見過有十八歲以下的生物, 走過報攤熟練地挑揀心儀讀物並向擋主放下幾草紙幣, 然後一臉悠然拿著心頭好邁步離開的畫面, 反而有人買煙買水買紙巾買話梅, 或買漫畫馬經鹹書利是封甚至領導人奇聞野史等, 也不知那一兩本永遠壘在一起, 像要天荒地老挺立展示的過期《明報月刊》或《men's uno》或《美紙》是如何被處置的...所以, 要回答上述延伸自當年《號外》創辦時回應城市代表性這句雄濤壯語的提問, 今天看來, 無怪乎對年輕人難以下嚥! 當然, 吞不下的事也不差這一件, 坊間市面還剩多少個神清氣爽, 思想自由的少年人? 如同上篇的歷史回顧, 那些年被文青捧為聖典的《號外》, 對準的其實是新一代知青與精英, 如果沒有大學以上的證書, 沒有executive或manager以上的銜頭, 不是公務員或專業職級, 不懂十個八個高級時尚品牌, 無車無樓無去過歐美澳紐的話, 其實也不太需要認識這本雜誌. 科技網絡的年代,「文盲化」固然不限於十八廿二的一群, 沒人看報紙, 也別奢望有多少人看雜誌的習慣, 是沒有好的內容, 還是沒有合格的讀者, 這個雞先定蛋先的問題, 其實也是開首問題的邏輯; 上世紀全世界都在經歷劫後餘生的復甦, 百廢待興時, 當然希望向著美好進發, 中西思想交融的本城也不例外, 眼見知識開始普及, 民智持續開揚, 基本滿足之後自然是精神生活, 這樣的推論在七十年代開始被認為是可能的, 所以才會有great city的憧憬, 物換星移到現在, 你有嗎? 還有嗎? 一個只能靠繽紛盛事粉飾太平的地方, 還有什麼值得說嘴的偉大內涵? 在《號外》三十周年的回顧專書裡, 把創辦年代以後的每個十年作分水嶺, 寫下如此專屬該年代的城景思潮:  

1970s「建設 / 本土意識 / 敢作敢為 / 青春 / 精英主義 / 蠢蠢欲動

1980s「YUPPIE / 國際 / LIFESTYLE / AFFLUENT / 新浪潮 / 焦慮 / 歌舞昇平

1990s「大眾 / 無厘頭文化 / 九七回歸 / 下世紀再嬉戲

2000s「增值 / 務實 / 生命力 / 開到茶蘼花未了

嗯...千禧過後世界都變得了無新意了! 當然, 每個逝去年代有關社會文化景致的回憶或聯想, 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若說蒼白凋零是文化淪落的先兆, 那科技網絡是把閱讀推向山涯邊的黑手嗎?  電腦手機化是把雜誌扭曲蹂躪的幫兇嗎? 是無蛋才生不出雞? 還是無雞孕育不了蛋呢? 我們的城市, 現在既無ideas, 亦無talents, 更無sensible readers...即使《號外》還活著, 但這間連網址都因IP不明而被標示為「不安全」的廣州公司, 如常打印的雜誌已沒給本城再作任何有意義的註腳, 一如Deanie姐這首八十年代的代表作, 盡是滄桑與荼蘼!